我国的珍珠研究

我国的珍珠研究

                               谢玉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西浪潮海洋技术开发研究所,三亚珍珠研究所)

   

中国是最早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据《书经(尚书•愚贡》(公元前551~447年)的记载,公元前约2200年已经有“淮夷蠙珠”作为“贡品”了。我国又是最早创造养殖珍珠的国家,在1167年宋朝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记载了礼部侍郎谢景温于1082年介绍的“养珠法”。所以,中国也是养殖珍珠的祖国。2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养殖珍珠技术被传到欧洲和日本等地。20世纪初,日本产生了现代养殖珍珠技术。

我国的现代珍珠研究才约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1931年黄文沣教授在《集美周刊》发表“珍珠成因”一文;1953年张玺教授等在山东大学讲授《贝类学》时,涉及一些珍珠科学的问题;1958年熊大仁教授在暨南大学讲授珍珠的养殖课程内容,等等,他们都做了许多理论探讨,但是都还未能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195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之后,第一任所长张玺教授亲自创建了贝类生态生理学科组,组织了我国第一个珍珠贝及其养殖珍珠研究课题,并且从1962年起,成为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水产部和中国科学院共管的研究任务,由张玺所长和笔者一起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同负责承担这项研究工作。

 “文革”对我国的研究也是一场浩劫。不过初期的研究成果很快就被群众开发,除了在南海建立许多珍珠养殖场之外,还促进了淡水养殖珍珠的发展。“文革”后恢复了珍珠贝及其养殖珍珠的研究,在发展合浦珠母贝养殖珍珠研究的基础上,大珠母贝的大型游离有核养殖珍珠于1978年试验成功(谢玉坎等,1981)。到了20世纪末,我国的珍珠贝及其养殖珍珠的研究和生产,都基本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科研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养殖珍珠的总产量和淡水的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养殖珍珠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体现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也是近半个世纪努力和发展的结果。

 

1   珍珠贝类的生态生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养殖合浦珠母贝时,对它在南海的上周那个规律和生活条件要求都不很了解,高等院校的有关教学资料也大都是根据外国的报道。因此,我们做了合浦珠母贝生长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以壳高表示),0.5龄≈6cm,1龄≈7cm,2龄≈9cm,3龄≈10cm,4龄≈10.5cm,等等,实际上比日本过去的记录快得多,而且各季节都有生长(张玺、谢玉坎等,1984)。这个事实说明了我国南海进行珍珠贝及养殖珍珠生产,自然条件很优越,生产周期也必定会缩短很多。同时在合浦珠母贝的生理研究中,了解到适温范围是10~35℃,而到了7℃~6℃低温或35℃~40℃高温都会引起死亡;合浦珠母贝的盐度适应范围为16~35之间,底限为16与从前日本的记录出入不大,高限为35是我国的补充记录(谢玉坎,1984)。

大珠母贝适应海水温度变化和海水盐度、比重变化的实验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试验站(海南岛鹿回头)进行的,所得结果均为世界首次记录。已知低温16℃和高温39℃是大珠母贝生存的温度界限,15℃的低温和40℃的高温是它的致死或濒临死亡的温度;实际上是大珠母贝耐受低温和高温的能力都比合浦珠母贝差得多,要求比较稳定的海洋环境生活(谢玉坎等,1986)。

20世纪50年代有了日本学者观察合浦珠母贝耗氧量的实验结果。大珠母贝的耗氧量记录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幼贝软体部湿重每克每小时耗氧0.041~0.059ml,平均为0.045ml;干重每克每小时耗氧0.039~0.056ml,平均为0.431ml。成体软体部湿重每克每小时耗氧0.011~0.019ml,平均为0.015ml;干重每克每小时耗氧0.086~0.151ml,平均为0.115ml;海水溶解含氧量在3.0x10-6以上大珠母贝才能正常生活(谢玉坎等,1986)。

淡水的珍珠蚌类,还没看有看到类似海产珍珠贝类这样的实验生态和生理研究的结果。

 

2   珍珠贝类的人工育苗研究 

1952年有了日本的合浦珠母贝在室内水池里人工育苗实验成功的报道,但没有在生产上应用。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解决养殖珍珠贝源不足的问题,在张玺教授的指导下,应用国内的研究方法和条件,1965年在广西珍珠港初次进行合浦珠母贝的人工育苗实验并获成功,1966年即在当场大量生产并逐步推广,促进了南海许多珍珠养殖场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物室生态生理组等,1984)。这是国际上双壳贝类人工苗大量生产的创举。随后海产的其他珍珠贝类和淡水产两种养殖珍珠的蚌类,也都以 生产人工苗为主。以后国内许外许多使用养殖贝类,也都走上了大量生产人工苗这一途径。

由于掌握了贝类育苗技术,对贝类幼体研究水平也明显提高了。对大珠母贝幼虫早期的摄食习性的观察(谢玉坎,1980),对大珠母贝幼虫有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全面的了解,便提出了新的分期理论(谢玉坎,1981),等等;胡亚平(1984)对5种珠母贝属幼虫做了亚显微构造的形态比较研究,王涵生(1984)和张国范(1984)对珠母贝的幼虫的发育和行为生物学的研究,等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居领先地位。

最初在生产合浦珠母贝人工苗时,为了赶繁殖季节,使用了解剖采卵和人工授精的方法,结果有一部分卵的质量较差,影响了育苗的效果。由于许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研究,不少人还误以为是人工育苗本身的缺点,甚至于还有人散步了所谓“贝种退化”的说法。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文革”后在珍珠贝类通过培育亲贝和诱导受精的场合,已经完全得到解决了(谢玉坎,1995)。不久前作者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连续著文加以说明,也就是说,珍珠贝类的人工育苗,根本不造成贝种退化(谢玉坎,1998,1999)。

但是,珍珠贝类人工育苗和养笼几十年了,除了有些染色体和3倍体的研究之外,还没有开展选种育种的实际研究工作,是很可惜的!1992年~1993年王春元教授用EDTA和El两种诱变剂处理合浦珠母贝的精子之后与正常的卵子进行人工授精,结果引起了幼苗形态变异,虽然成苗率极低,但生长较快,个体较大。可惜这项研究也中止了。

 

3   珍珠贝类的病害研究 

在水生生物的研究中,有了一门《鱼病学》,但是,贝类的种类更多,养殖的产量更大,却还没有《贝病学》的专门研究。我们相信,将来必定会有一门《贝病学》,专门研究贝类的疾病和害敌等问题。以前日本学者和我们在20年前,都先后研究过合浦珠母贝的多毛虫(polychaeta)寄生病继发性脓瘍的严重危害。这种贝病的病源体是凿贝才女虫和两种细菌,能造成母贝和育珠贝感染率达到100%,母贝死亡率达71%,育珠贝年死亡率达到89%(谢玉坎等,1984)。但是采用饱和盐水浸泡法加上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是可以防治的。大珠母贝的贝壳穿孔病是由穿孔贝类引起的,我们创用了涂覆水泥沙浆防护层的方法治这种贝病,十分有效(谢玉坎等,1984)。

10年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始安排贝病研究方向,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研究人员,从报道大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的类立克次病开始(吴信忠等,1999)已经在国内外发表10篇科学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同行的重视。

 

4   珍珠成因和珍珠养成的研究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又应当怎样去养成它,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除去最初的种种猜想和神话,多少有事实根据的科学认识,有异物成因学说、珍珠囊成因学说和表皮细胞变性成因学说等,而现代养殖珍珠的原理是基于外套膜小片体内培养的应用基础研究。1907年日本学者见濑辰平、西川藤吉最早应用这个原理并养成了合浦珠母贝的珍珠。珍珠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囊是由外套膜的外上皮细胞构成的,因此,现代养殖珍珠(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生产都是利用外套膜外面(生成贝壳珍珠层的一面)的上皮组织小片,进行同种异体组织的内部培养,成为一门高新科技产业的专用技术。基于同一原理,1964年童第周教授等曾经做了体外珍珠囊的培养实验,因故中止几年后,有了日本学者培养成功的报道。不过在以内表皮细胞贴核(即“反面”贴核)时成珠率很低;而且在异种珠母贝外套膜小片体内组织培养中,实验结果都不产正圆形珍珠,成珠率也非常低(林碧萍,1984)。

大珠母贝的大型游离有核养殖珍珠,是使用同种幼龄个体的外套膜小片才得以实验养成的(谢玉坎,1981)。

无论是无核珍珠的插片手术还是有核珍珠的插核手术,外套膜小片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小片的质量和手术方法是否得当,母贝和珍珠的质量以及生活条件等,都会影响珍珠的养成,往往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的分析研究。例如,莆田沿海低温季节的自然条件,不可能养活珍珠贝类,但是,当地的淡水环境全年都适合蚌类及其养殖珍珠的生长,有可能较快养成质量最好的淡水珍珠(有核和无核珍珠)。

 

5   珍珠和珍珠贝类的加工研究

珍珠主要供装饰和药用,作为装饰品的机械加工有切削、钻孔和打光等,化学加工有漂白和染色等,物理加工有辐射处理等,各种方法多种多样。漂白剂一般用氧化氢,染黑主要用硝酸银,辐射用钴-60,等等。根据珍珠装饰品市场的需要和导向。各有关厂家都有自己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秘密,各自提供价值较高并具有特色的的产品。

珍珠又是传统的一种中药,自从知道了他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之后,也可以用珍珠贝壳的珍珠层粉代珍珠供药用,1962年张玺教授和笔者写了这个研究报告(谢玉坎,1995)。随后用珍珠层粉制成的各种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至今有很多。酸解后的珍珠层粉经过重新结晶后,即成为可溶性产品,或可供配方的半成品。除了珍珠的和贝壳珍珠层,珍珠贝肉也有药用价值。因为珍珠和贝壳都是都是由软体部分泌生成的,全贝粉(珍珠层粉+贝肉粉)的各种氨基酸和元素等的含量最多又最安全,是很自然的。加以在软体部有了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存在,具有活性贝的全贝粉的保障和药用价值就更高了。从1993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崇理教授等就有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海淡水珍珠和珍珠层粉的加工研究在总体上几乎同步,但并不完全一致,产品更不一样。不过都还存在有研究和的更大空间和开发的潜能。

 

6   珍珠学的专业工作

从1923年藤田政胜出版《珍珠养成学》专著到1965年松井佳一《珍珠的事典》大部头的问世,加上其他一些专著和国内外几个珍珠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立,都说明珍珠科学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工作了。珍珠学(Pearlology)与宝石学(Gemmology)并列,各有特殊性又有统一性,通常合称为“珠宝学”。

珍珠学包括珍珠成因论、珍珠贝类生物学和珍珠养殖技术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加上其他部分或多或少的有关研究,直接为养殖珍珠生产和市场服务。现在我国海、淡水珍珠养殖场和珍珠市场都相当多了,与半个世纪之前缺少珍珠科技相比,现在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所有珍珠的科技问题了。相反地,我国的珍珠学论著倒成为外国人的科技资料了,珍珠科技人才也成了外国招聘的对象。所有这些现象当然都是好事。不过也出现了一些“顶峰”现象和危机感,首先表现在淡水养殖珍珠方面,产品充斥市场,生产过剩,而优质产品又供不应求,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海产大型游离有核珍珠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推广应用,有的单位就抢先去报奖并得到了大奖,结果是得奖单位满足了,更不想去研究问题了,而主要的研究单位是又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科技力量减少,研究人员的水平也明显下降了。整个珍珠科研队伍被削弱了,有的研究单位珍珠科技后继乏人了。不过我国幅员广大,发展不平衡,总会有部分地区、单位和珍珠科技人员坚持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的珍珠事业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努力工作,珍珠学研究和发展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物室生态生理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珍珠养殖场东兴分场.1984.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实验.珍珠贝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55~62

[2]     王涵生.1984.珠母贝幼虫发育的研究.热带海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93~120

[3]     吴信忠,潘金培.1999.热带海洋珍珠贝类立克次体病研究V.超微病理学及致病机理研究.海洋学报,21(3):113~118

[4]     张玺,谢玉坎等,1984.合浦珠母贝生长的研究.珍珠贝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10

[5]     张国范.1984.珠母贝幼虫行为生物学研究.热带海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21~148

[6]     张思.1991.大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幼虫行为生物学的比较研究.热带海洋研究(四).北京:海洋出版社,88~122

[7]     林碧萍.1984.两种珠母贝和两种产地母贝交换外套膜小片及正反面移殖对珍珠质量的影响.珍珠贝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64~67

[8]     胡亚平.1984.中国珠母贝属幼虫形态的比较研究.热带海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61~92

[9]     黄文沣.1931.珍珠的成因.集美周刊,10(12):5~13

[10]   谢玉坎、许志坚.1980.大珠母贝幼虫早期的摄食习性.动物学报,2(1):80~85

[11]   谢玉坎、许志坚、林碧萍.1981.大珠母贝游离有核珍珠实验研究初步报告.南海海洋科学集刊,2:153~156

[12]   谢玉坎、许志坚.1981.大珠母贝幼虫的分期.海洋与湖沼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203

[13]   谢玉坎、姜卫国、司徒竞.1984.合浦珠母贝的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俗称“黑心肝病”)的研究I.病情和病因的调查观察.珍珠贝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68~73

[14]   谢玉坎.1984.南海养殖珍珠的研究.热带海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67~173

[15]   谢玉坎,冯永勤等.1986.大珠母贝适应海水珍珠温度变化的实验观察.热带海洋研究(二).北京:海洋出版社,97~106

[16]   谢玉坎,冯永勤等.1986.大珠母贝适应海水盐度、比重变化的实验观察.热带海洋研究(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07~114

[17]   谢玉坎,冯永勤等.1986.大珠母贝生活个体耗氧量的实验研究.热带海洋研究(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15~119

[18]   谢玉坎,林碧萍,张思,陈永福.1990.大珠母贝及其养殖珍珠(增订本).北京:海洋出版社

[19]   谢玉坎.1995.珍珠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

[20]   谢玉坎.1998.关于“贝种退化”问题的探讨.广西科学,5(4):250~254

[21]   谢玉坎.1999.合浦珠母贝幼苗的正常生长.广西科学,6(2):152~153

 

 

 

DETAILS

详情信息

首页    学术研究    我国的珍珠研究